日前,中共清远市委办公室、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到2020年,我市要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粤东西北区域领先、服务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南部四县(市、区)基本达到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水平,北部四县(市)不低于省的要求。为保障方案实施,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考核评价将纳入政绩考核。
市一级建文化六大馆,县(市、区)三大馆,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建体育四大件;各县(市、区)配“流动文化车”;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盲人阅览室、提供盲人上网服务,主要新闻配手语和字幕……除了这些,方案还说了些什么?
场馆建设:每万人室内不少于1200平米
市、县(市、区)、镇(街、乡)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到2020年,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2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低于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同时,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识。
市一级要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市民艺术中心、美术馆、非遗展示场所(馆)。县(市、区)要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非遗展示场所),原则上县(市、区)要建成博物馆,2020年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已建有博物馆的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
镇(街、乡)按照省二级以上综合文化站的标准建设综合文化站。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1+2+N的形式(一个中心站+二个活动室+文化娱乐、书报刊借阅、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普培训、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N项服务功能综合文化站)建设。2016年前综合文化站90%达到省三级站以上标准,2020年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支持镇(街、乡)建设多厅数字影院。
村(社区)按1+N+N的形式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含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社区阅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长廊、文体广场等。2020年80%的行政村(社区、片区)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省建设标准。
体育方面,2020年前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要建成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和全民健身广场四大件,镇、村要建成不低于省级标准的全民健身广场或文体广场,在综合文化站内建设体育指导员服务站。
“走基层”:100支民间文艺团队惠民演出
《方案》规定,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配送体系,打通文化产品供给最后一公里,基本满足广大群众读书看报、信息共享、文艺欣赏、文化参与的需求。按要求,我市将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流动文化服务,各县(市、区)将配备“流动文化车”。
基础设施方面:建设户外公共文化设施,支持在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广场、公园等地配套建设阅报栏和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发布专栏。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建设阅报栏(屏),提供“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每个村(社区)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
流动服务:结合清远实际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以市、县两级文化三馆为骨干,建成面向镇、村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电影院、流动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文化讲堂网络。在有条件的县(市、区)逐步设立图书借阅、数字文化服务终端等自助设施。同时,根据基层实际,为每个县(市、区)配备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服务的流动文化车。
按《方案》,我市将分层级建成公共文化配送体系,政府采购优秀舞台艺术,开展“文艺千村行活动”,文化三馆创建文化下乡、进厂、入校产品目录,全面开展送戏、科普、法制、全民健身、送书、送展、送讲座、送电影,艺术普及、阅读欣赏等活动。每年市扶持100支民间文艺团队、群众文艺团体、民间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粤曲私伙局等开展文艺惠民活动(演出)。
2016年市、县两级向社会公布本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逐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云,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目录,按标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活起来”: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
关于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活起来”,《方案》提出:强化免费开放,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等。按《方案》,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文化体育设施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行政机关必须与文化行业协会完全脱钩。
免费开放:不断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力度,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免费开放服务。逐步推动科技馆、老干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大量增加、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和财力,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力。
志愿服务: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成立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把文化志愿服务融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中,实施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完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完善文化类社会组织运作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行政机关必须与文化行业协会完全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扶持民间文化社团参加公共文化配送服务。
文化产品供给:本土创作+群众文化
《方案》提出,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创作方面,出台《中共清远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施方案》,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开展清远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支持鼓励精品佳作。大力创作和鼓励播出优秀公益广告,支持广播电视机构创建绿色频率频道。建立市、县连通的公益性、服务性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库和节目交换平台。
活动方面,继续办好“北江舞台·开心周末”、清远广场文化艺术节、“同饮一江水·北江歌手大赛”、我们的节日、传统民俗文艺系列展示等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结合国际博物馆日、世界阅读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开展宣传、民俗、娱乐活动。推动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打造文化亮点。同时,分层级建成清远公共文化配送体系,开展惠民演出。
数字化:公共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建立清远公共文化服务云。2017年,各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站、网页,设立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有序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等,建立分布式资源库群。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并配置一定数量的上网设备,服务大厅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电子触摸设备、数字视频展示设备,提供文化服务指引,电子报刊阅读和本地文化网站服务;文化三馆配备建设数据库所需的服务器等设备,文化三馆(大厅)和综合文化站(大厅)安装数字视频展示设备,提升数字服务能力。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有效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信息安全和数字版权保护。建设好广播电视户户通服务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完善网络布局。
■保障落实
双重保障设专项资金纳入政绩考核
为保障《方案》实施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之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纳入政绩考核。
2017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分别设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专项资金2000万元,分别用于区域内公共文化标准化服务、文化三馆效能提升、均等化项目、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文化服务岗位人员、清远公共文化服务云终端、文化大数据库建设等。同时,对各级政府进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考核评价,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附件下载: